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正文

“把故事讲好”很难吗?实操小说改编剧本

2023-02-26 16:13:00    来源:哔哩哔哩

“你的故事观众看得懂吗?”“你的故事到底想说明什么?”

如果一部电影(剧情片)能让与其同属同一历史文化背景的大部分观众发出这样的疑问(注:以受众划分,而不以“商业片”“文艺片”划分电影),那说明没把故事讲好。电影制作中有两个重要的环节决定了故事构成的成与败,一是编写剧本,二是剪辑。如果在编写剧本上,故事本身逻辑不通、没有确立好故事的立意,就会影响导演、演员对角色的理解,无法准确地表达情绪,也会间接影响美术、摄影在视觉上的表达,最糟糕的是前期故事逻辑没有梳理好导致剪辑素材缺情节、缺镜头,最终无法补救。如果在剪辑上,镜头过短过快又缺乏铺垫、重复,导致观众看不清、记不住,就会影响观众对故事的理解,从而无法沉浸在故事里,更无法进一步地对角色产生同理心了。这时,用旁白来强设定被迫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影片沦为依赖文字的方式来叙事。文学文本可以由读者自己来掌控阅读的速度,可以反复倒回去看、去咀嚼当中隐晦的意思,但电影若是依赖对白、旁白,一念就过去了,观众没吸收就是没吸收,自然就容易出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要强调,电影需要具象地从视听上去塑造、去铺垫、去叙事。


【资料图】

一个好的故事是能让观众看得懂的,一个好的故事是能牵动观众情绪的,一个好的故事甚至(注意:不是“一定”)是能引发观众对生而为人的思考的。这里包含了剧作思路的三个维度:逻辑,情绪,主旨。其中情绪牵动的来源主要是基于人物和人物关系的塑造。严谨的逻辑、令人产生同理心的人物及人物关系的塑造,共同服务于故事的主旨,引发观众不自主的思考。反过来,人物和人物关系以及主旨的确立,决定了故事逻辑中需要哪些情节。

这里着重说一下“主旨”。

1. 主旨不是故事必须要有的

给故事赋予一个主旨只是一种创作的思路,方便在创作时不偏离航道,避免漫无目的的东拉西扯。

2. 如何判断何时需要设立主旨

如果故事本身戏剧性很强,比如有足够吸引人的精彩悬念,或主角有足够令人为之倾倒的人格魅力(如动作类无脑爽片,主角塑造得够帅够酷;又如《教父》,人物与人物关系的设定和塑造很到位,情节上的悬念和推进又足够吸引人),那大可不必强加一个像中心思想一样的主旨,有时加了反倒会有一种故作姿态的感觉;但如果故事本身戏剧性很弱,主题又很陈旧没有新意,那么最好还是要拔高一下立意,挖掘一个较深层次的主旨,免得观众看到最后发现是个既不爽又很无聊的故事。

3. 主旨是编剧内心的方向舵

人物和人物关系、故事逻辑都会在视听上作具象的、直接的呈现,但主旨不是。主旨是编剧内心的方向舵,一个个表象的情节建立在这内在的方向上,当成片完成时,主旨就成了观众心中那“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心触动,当影评人利用他们的文笔把这个触动再转化为文字的归纳,便会再次激起观众兴奋的认同情绪:“对对对,就是这样!”而那些失败的故事成片只要有足够的资本支撑,宣发的时候又轮到影评人上场,把故事中没有叙述到位的、缺失的部分补回来,营造“观众看了影片没有脑补到这部分的内容,那是观众自己的问题”的假象,再点明主旨升华一下,就能反打观众的脸,扭转舆论的风向。不仅电影界,文学界也有这样的状况)。

4. 主旨的设立离不开人性

主旨若要设立,那就离不开人性,哪怕是想要说明世间万物运行的真理,也离不开人对这个真理的理解的变化与坚守。

5. 主旨不必局限于一个

在构思的时候,立意主旨不必局限于一个,可以是逐步递进的关系,也可以是并列的关系,但无论怎样都要和故事、人物联结起来,形成闭环。

6. 没有主旨时以什么为方向舵

如果不需要主旨,像前面提到的《教父》,以人物的人格魅力、传奇经历取胜,那在撰写梗概的时候最好把这个核心的人格魅力、人物关系写进去,代替主旨作为创作中的方向舵。

7. 改编者三观的融入

改编者的个人三观特色,会在这个环节中融入到故事里头。

有了前面这些认知,我们现在来看小说改编剧本的思路。这个思路是指着手编写剧本正文之前,到底要先做好哪些准备工作、要思考清楚哪些问题。

第一步要做的,当然是通读小说全文。和上一期提到的观影要求一样,第一遍先不要分析,做个普通的读者,放轻松,不要受理论的影响,不要受其他人点评的影响。读完第一遍后回想自己刚刚受触动的点在哪里。如果是很成熟很好的小说,且文本本身就很有画面感,人物生动,情节紧凑,特别适合改编为影视作品,比如余华老师的《活着》【余华谈电影版活着】,那么通读后基本就可以开始梳理核心的梗概、主旨、人物和人物关系及其对应的情节事件,以分析清楚那些感动自己的必要因素是什么,需要保留下来的情节有哪些,重新梳理故事的基本逻辑,也就是故事大纲,然后根据影视作品的预算、时长等要求进一步做加减法,完成撰写剧本正文前的梳理工作。但现实中我们往往没有那么优秀的资源,改编的幅度要更大一些,现在我们就以《平原上的摩西》为例开始梳理。

(本视频谨代表个人感受和观点;本视频侧重于梳理步骤,改编方案未经多翻斟酌无法比拟正式的创作,不足之处请见谅;本视频引用剧版《平原上的摩西》的镜头,但方案与剧版本身的方案并无关联)  

《平原上的摩西》我读完的第一反应就是,喔,这是个乌龙事件,作者要让警方和读者误认为李守廉就是连环出租车劫杀案的凶手,但其实不是(这就是整个小说的核心事件)。而情绪上就觉得有点没劲,大概是因为情感好像没有落脚之处,没有宣泄之处。同时我也搜集了一下其他读者的读后感,以免自己的感受过于片面,影响改编的思路。

(某位读者的读后感,个人认为对问题总结得比较完整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03179/discussion/616988444/)

然后我列了一下情节的推进、人物、人物关系,分析一下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感觉,这里就不把这部分过程展开来说了,因为等一下改编的时候还要把这部分重新做一下,现在直接对原著的分析做一个总结:

1.人物刻画钱而不深入导致动机不明

不写主角的视点,用其他人物的视点来塑造主角的形象,这不是不可以,但主角的形象塑造得并不完整,导致读者摸不清他的作案动机,令读者感觉故事中有很多不合理的点。多个人物的刻画都偏浅而不深入,令读者难以共情。

2.标题情节主旨牵强不契合

标题的落脚点似乎是结局中庄树给李斐递的平原烟盒,以解开李斐给庄树出的“难题”,这个“难题”是源自于傅东心对李斐三观的教导,这个教导的引出又来自于阅读以摩西为主角的《出埃及记》,但这个核心的教导和李守廉并无关联,且这个教导似乎也没有对故事中任何一个人物起到什么影响,最终导致标题、情节、主旨牵强不契合,读者的情绪没有落脚点。

3.题文不符摩西”为题令人困惑

从《圣经》文本来看,摩西出埃及的经历是为了证实耶和华是全能的、必须要敬畏的神(也就是他人的性命不重要、他人的利益不重要、与他人之间的诚信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耶和华的子民必须要达成耶和华所提出来的民族终极目标,且耶和华有权有能必定能成就),这与傅东心所说的教导无关。傅东心的教导更像是一个曾有过信仰的脱教之人对真理的感悟,并且这感悟也更多的是源自于耶稣新约时代的教导,而非旧约律法时代的教导。至于作者本人,他也不清楚为什么自己要起这个名字,也不知道摩西指的是谁【格非、史航、李雪琴、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平凡人的诗意与浪漫】 00:21:00双雪涛本人谈“摩西”  0:21:00处,双雪涛本人谈“摩西”

有了这个初步的分析,大概知道李守廉的塑造,动机的铺垫,会是需要强化的重点;主旨也需要重新设定一下,明确傅东心对李斐的教导与几位重要角色的关联到底在哪里;如果摩西与故事与主旨无法很好地契合在一起,可能就有改名的必要性。

要为改编的版本找到具体的解决方案,就要先理清楚:

1. 剧作的主体是什么事件一句话梗概

2. 剧作的立意主旨是什么故事背后想要表达的用意是什么

3. 剧作里头有哪些人物谁为主谁为辅主要角色的人物设定人物小传

4. 剧作里有哪些人物关系这些人物关系各自对应哪些情节这些人物关系的作用是什么是服务于塑造主角点明主旨还是服务于推进故事的发展

1.剧作的主体是什么事件一句话梗概

李守廉被误认为是连环劫杀案嫌疑人,基于信念(来自傅东心的教导)和信任(来自童年的友谊),庄树和李斐见面打破这多年来的僵局;

2.剧作的立意主旨是什么故事背后想要表达的用意是什么

时代变迁造成的影响本来是原著中的其中一个主旨,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个“时代变迁”在影视作品中大机率是不能强调的,而且按李守廉的个性,放在任何一个时代背景下他都会因自己的倔犟、硬气、冲动犯事,不是只有在GJTZGG的背景下才会这样。那现在这个改编思路就直接按弱化这个主旨来处理,只在场景、服化道上去展现那个时代,以及明确保留李守廉和孙育新夫妇下岗的情节。我们把改编版的主旨放在傅东心对李斐的这句教导上:“只要你心里的念是诚的,高山大海都会给你让路”。也就是,在案件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傅东心、李斐、李守廉、庄树对世界真理的认知。傅东心自认为看破红尘,不主观判定他人的好坏,不心怀仇恨,秉守内心的正直,真理自有它的判定。但实际上却放不下对庄德增的仇恨,甚至也因此连带仇恨庄树,心里给庄氏父子定下“混混”的阶级属性;李斐不确定这世界是否真就如这信念所说的这样,当面对父亲无辜被卷入刑警命案的现实,她沉默又忐忑地等待着,多么希望正义的平反真的能到来;李守廉不懂这些道理,他是靠正义驱使自己的意念行事,但他自认为的正义也燃起了他的鲁莽;庄树在众人眼里向来是个混混,也没有教导过他这些道理,但其实他总有自己的原则,最终也成为了救赎李氏父女的人。这也正好契合了《平》腰封上这句话:唯有爱与信念,辟出救赎之路。

(所以需要通过什么情节、事件来表达傅东心对庄父子的仇恨,这是要强化的;李斐内向的个性、和庄树童年的友谊也是需要重点表达的,她到底是怎么看待父亲后来杀城管的事情的,也需要明确)

3.剧作里头有哪些人物谁为主谁为辅主要角色的人物设定详见文末

【主】李守廉、傅东心、李斐、庄树,【辅】陈旭-李守廉爱人(增)、王仪-李守廉同事(增)、庄德增、孙育新、孙天博、刘卓美、蒋不凡、赵小东;

需要出镜的、而不只是在对话中被提及的人物,我增加了李守廉爱人陈旭和同事王仪这两个角色,两者都是为了更立体地塑造李守廉的形象,以及更好地铺垫李守廉杀城管的动机。

4.剧作里有哪些人物关系这些人物关系各自对应哪些情节这些人物关系的作用是什么是服务于塑造主角点明主旨还是服务于推进故事的发展详见文末

而对于人物关系的考虑如下:故事主线实际上是围绕李守廉的案件展开的,主角是李守廉,其他人物是服务于塑造他的人物形象、诠释他被误解及真正的作案动机、作为他案件的参与者、成为解开他案件之谜的线索;

同时,在案件发展的过程中,要体现傅东心、李斐、李守廉、庄树对世界真理的认知;

无需着重刻画的人物关系有:庄德增-庄树、蒋不凡-赵小东、李斐-孙天博。庄氏父子情和傅东心的仇恨无关、“蒋赵的师徒情”不是“从蒋母亲处获得遗物中的烟头线索”的必要因素、过于强调孙天博和李斐之间的感情线则会喧宾夺主,对主线造成干扰。对人物关系的取舍,是剧作层面的“突出主体、排除干扰”(第一期视频提到的是视听层面的“突出主题、排除干扰”)。

我们发现,在这个梳理的过程中,会逐步理清故事中哪些人物需要强化哪些方面、哪些人物关系需要弱化、还需要增加哪些情节事件以塑造人物及明确人物行动的动机...等等多方面的细节。然后根据这些要点确立了故事梗概、人物小传、人物关系及对应的重点情节后,进行故事大纲的撰写,以确立整个故事的基础逻辑,目的有二,其一是为了确保接下来编写剧本正文时不会疏漏任何重要的情节(这些情节都是要紧扣主题主旨的,刚开始可能会有点多,但不要紧,在接下来多稿剧本的修改以及剪辑中,会通过内容调整或蒙太奇组镜等方式做减法。如果连素材都没有,何来减法可言),其二是为了确保人物行为的动机能成立,让整个逻辑没有漏洞可言,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主要角色的人物小传、人物关系对应的重点事件梳理、及以梳理故事逻辑为主要目的的故事大纲,见文末】

总结步骤和思路

1. 通读原著分析读者的感受找到原著中存在的问题根源以确定改编的方向

2. 确立故事主体事件故事主旨人物谁为主谁为辅人物和人物关系的设定及其对应的重要情节

3. 撰写故事大纲以梳理整个故事的基础逻辑

有了这些前期的准备,接下来就可以灵活调整情节的先后次序,以剪辑的思路、以掌控观众注意力为侧重点的思路,来正式开始编写剧本。以上各环节不必拘泥于字数,因为这个阶段是给自己看的,要尽可能保持自己的创作激情,时时将自己的状态切换到观众角度去检验。待剧本完成后,再按照字数、格式等具体要求,完成最终需要提交的人物小传、故事梗概以及故事大纲。

附录

主要人物设定:

【李守廉】天生是个倔犟硬气之人,虽正义,但也行事冲动,后因遇到沉着理性的爱人暂时改变了他的个性,且国营工厂带来的安定让他更是成了沉稳踏实的先进工人。然而工人下岗潮来临,谋生的渠道、女儿升学费用的压力、好兄弟的悲惨遭遇,令他又把过去天然的脾性激发出来,内心充满对社会不公的愤懑,总有维护正义的冲动,不料陷入刑警命案,虽有冤枉但因对大环境的不信任而选择携女隐世,成为多起命案的嫌疑人。

【傅东心】大时代下少有的诗意人物,爱好文学绘画,追寻过真理,喜欢西式的生活。自认为看破红尘,不主观判定他人的好坏,不心怀仇恨,秉守内心的正直,真理自有它的判定。但实际上当她后知后觉,发现自己嫁给的是杀她叔叔的人,还怀上对方的孩子,她无法放下自己的仇恨与厌弃,与丈夫庄德增疏离,见儿子庄树与丈夫个性相似,便又对儿子心生厌恶,然而因物质上被满足,她便不言语,在家里过她孤立清净的生活。在她眼里,李斐就是李守廉结的善果,庄树就是庄德增结的恶果。

【李斐】文静,少言,顺从长辈,父亲让做什么就做什么,面对父亲陷入命案,她不纠结自己原本可拥有的前途,选择默默跟随父亲隐世。傅东心带给她的三观及对真理的信仰她记在心里,当曾经的童年玩伴、已成刑警庄树找到她时,她选择信任庄树,因为她渴望见证父亲的冤情终究得到真理公平的对待。

【庄树】从小不好学习,好打架斗殴,但他有自己的原则,不是对方先动手绝不出手,只是他下手比对方更狠,拳脚了得,在大人眼里他就是最恶的那一个,在李斐眼里他就是傻乎乎莽撞的玩伴。长大后一次和辅警的对话中,启发了他追求更有价值的人生,考上警校成为一名刑警。他追踪案件的线索到李守廉父女身上,出于信任,他选择私下约见李斐以试图了解当年的真相。

人物关系及其对应的情节

例(详见故事大纲,在此不一一罗列)】

【李守廉-傅东心】

关系1:  李守廉在文革时期救了傅东心的父亲,傅认可李的为人

情节1:  李守廉和傅东心私下的对话

(随时记录灵感:把庄德增杀傅东心叔叔和李守廉挑人脚筋放在闪回的同一时空下,本来是根据傅东心的叙述闪回到庄德增杀傅东心叔叔的瞬间,然后李守廉经过、转接到李守廉挑人脚筋的瞬间,切回李守廉在院子里沉思,听不进傅东心在一旁絮絮叨叨地说着往事)

关系2:  李守廉认可傅东心的学问和能力

情节2:  李守廉关注到傅东心房间的书画,李守廉认可傅东心的能力,带小斐拜师。

故事大纲:

婚前的李守廉是个倔犟冲动的人,但也仗义。后来遇上爱人陈旭,陈旭的温柔理智化解了他的戾气,他也日渐沉稳,加上在工作上也日渐长进,李守廉心里感到平静且幸福。但陈旭却在生下李斐之时丧命,悲痛欲绝的李守廉颓丧了一段时日,决定把李斐作为自己精神的依托、爱人的延续,收拾好自己的情绪,好好抚养李斐长大成人。他出色踏实的工作表现及极佳的人品,吸引了女同事王仪,一个大龄未婚女青年,为人善良淳朴、勤劳踏实。厂里好作媒人的大妈想要促成他们二人的婚事,但李守廉对陈旭的感情极深,不愿意投入到新的感情生活中。  

李守廉从小就和庄德增认识,婚后又是邻居,偶然一次串门见识到了傅东心的才气,尽管在那个大环境下,傅东心这等个性和文学艺术修养并不受待见,但李守廉内心敬佩,恰巧傅东心也相中了他的孩子李斐,希望能好好培养她成才,李守廉便让李斐正式向傅东心拜师学习,他对男主人庄德增也十分和气。傅东心每日带着李斐阅读,也引导她建立正确的三观,傅东心让她记住:“只要你心里的念是诚的,高山大海都会给你让路”。

傅东心与庄德增婚后怀上了庄树,也是在这之后才得知,当年把杀了她叔叔的红卫兵正是庄德增,别人一句:“那时代心气高的孩子免不了都受煽动,但也过去了,德增本质其实不坏,这不对家里还是挺照顾的吗”,庄德增确实对傅东心很照顾,在那个时代包容她的不合群,也给了她稳定富足的物质生活。尽管她也教导李斐不要主观判定他人的好与坏,不要心怀仇恨,真理自会有它的判定,但她却无法放下自己的仇恨,对庄德增的夫妻之情烟消云散,面对和庄德增一副德行的庄树也心怀排斥,相比下对待李斐胜似亲生,对待庄树则是破罐子破摔,丝毫不抱任何期望。傅东心偶尔也为李斐作画。一天傅东心正画着身着红衣吹着长笛的李斐,淘气的庄树在院子里玩着弹弓打鸟,错手把傅东心卧室的窗户打破了。

庄德增打小就是个小头目,总是混得顺风顺水,察颜观色,会说话、会打点,还有生意头脑,这令他自是积攒起不少财路、人脉,在他看来,没什么是钱解决不了的问题,除了傅东心对他的冷漠。他不知道,傅东心没报复他已是算好,亏得他的钱财给了傅东心在那个时代难得的保障,令她可以安心在家沉浸在文艺世界里,还能过上她喜欢的西式生活。

庄树在母亲傅东心眼里是个不学无术的混混,但庄树自认为自己再怎么混也是出于正义,也是有原则的。别人不动手,他绝不先动手;他动手,是因为对方欺负人。只是他手狠,拳脚厉害,还讲义气,能拉帮结派,那欺善怕恶之人怕的就是他这等恶人。长大后的庄树在又一次的打架斗殴中进了看守所,辅警一番激将对话令他重新反思自己的正义的意义,与其为他的混混兄弟拼命,不如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拼命,去抓拿那些社会中的恶人。日后的经历也令庄树对这一目标愈发肯定,高中毕业后,他选择考上警校,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刑警。

庄树虽然小时候调皮捣蛋,母亲傅东心也是当着他的面偏爱李斐,但庄树对此并不在意,反正他也不爱母亲的闷骚,独自他的逍遥日子。李斐倒也爱和庄树一块玩,庄树带她出去玩好玩的,吃好吃的。他们一家搬离了平房后,他也时常护送李斐回家。圣诞节临近,李斐和庄树约定平安夜在高粱地见面,喜欢玩火的李斐要为庄树放一片火,高粱杆燃起来就会像圣诞树一样,好看得很。碰巧傅东心在家的时候,他俩不允许出去玩,就在院子里玩踢球,用石头块当龙门,一个踢一个守,轮着来。

国营工厂解散后,庄德增大展拳脚做起了生意,是少数人;李守廉则迷茫了好一阵,和大多数人一样。恰逢李斐升学要交九千赞助费,傅东心明白李守廉的难处,于是找他当面谈,提出要替李斐出这九千元。李守廉是个硬气人,自是不肯收下这钱,但李斐这学,他总有办法能让她上。傅东心和李守廉谈心之际,傅东心说出心底里对庄德增的芥蒂,而眼前的李守廉则是自己父亲的恩人。李守廉和别人一样用同样差不多的话劝解着傅东心,又嘟囔着说,自己那时候也打过人,只是她没看见罢了。傅东心没把李守廉嘟囔的话听进去,继续说着当年的谬事,李守廉却也分了神,想起当年自己打人、挑人脚筋的场面。

同样遭遇下岗、不知所措的还有李守廉的好兄弟孙育新。当年李守廉就是替他报仇挑了别人的脚筋。孙育新懂点针灸,本打算拿遣散费开中医诊所,他妻子刘卓美不认同他这半路出家的江湖郎中,俩人争执之下,刘卓美卷走了他所有的积蓄,跟着做麻辣烫的小四川跑了。李守廉得知此事,又看着李斐升学还有一段时间,于是就从升学赞助费里掏出一部分给孙育新开诊所。

李守廉偶然遇到了王仪,下岗后的她那会儿正独自一人上货,拎着大包小包甚是狼狈,王仪是打算在路边摆摊卖茶叶蛋、玉米为生。于是李守廉就给她搭把手帮她把货拎回家,他又见王仪的锅炉担子笨重不好扛,又替她把担子改良好。二人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准备好了可以出摊了。不料出摊没多少天,就遇上一队穿制服的人,一脚踹翻她的锅,拽着她的头发要把她带上车。李守廉看了急忙帮王仪一把,结果却被踹开,他不甘心,从兜里掏出了一把折叠刀,打算跟对方拼了。这时李斐路过看到,急忙喊了一声“爸”,李守廉望向李斐愣了愣,李斐冲上去,像她母亲过去那样劝他不要冲动。制服的车载着王仪的家当离开了,李守廉过去扶起王仪,说再给她重新做一个,那天是12月24日。但没想到他们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

市里在一个月内发生了五起出租车劫杀案,凶手让司机驶到荒郊,然后勒死司机,抢走车上的钱,再淋汽油焚烧毁灭证据。后来又发生了一起,但这回凶手意外没做成,据司机回忆,凶手方脸,中等个,也没别的再多的线索了。

刑警蒋不凡带着徒弟赵小东负责这个案件。案情严重,凶手迟迟未能抓拿,蒋不凡提出给所有的出租车加防护罩,同时带一组人伪装成出租车司机,驾驶没有防护罩的车,引凶手上车。参与的组员们熬了好些天,一无所获。12月24日晚,蒋不凡安排大伙儿休息,自己驾车在外遛达。在路边歇停的时候,李守廉和李斐上了蒋不凡的车,说是孩子肚子疼,要到指定的那个中医诊所去。他们上车后,蒋不凡闻到了汽油味,不由地警醒起来,路上问李守廉要了一根烟来抽。在李守廉的指路下路过一片荒郊,李斐突然说放了个屁,肚子不疼了,要下车上个大号。李守廉愣了一下,说他先去上小便,要李斐在车里先等着。蒋不凡也跟着李守廉上了车,假装也要小便的时候把李守廉按倒在地,用枪指着他。这时一辆大卡车撞上了出租车尾部,并朝蒋李二人侧翻,千钧一发之际李守廉逃脱,蒋不凡朝他开了一枪,打中了李守廉的脸。警方赶来后,现场只有蒋不凡一人,除了被车压伤,他头上还有被钝物袭击的痕迹,他的枪也遗失了。蒋不凡昏迷数日后终究不治身亡。

这事之后,庄德增一家再没见过李守廉父女。李守廉当晚背着李斐跑到孙育新的诊所,孙氏父子急忙接应。李守廉脸部中枪留下了疤,李斐腿上的伤口痊愈后但也从此瘫了。孙天博在街口众人的议论中得知,12月24日那晚那不远处着火的事故死了一个警察,但再多的信息,大家都不知道了。

成为刑警后的庄树遇到一起城管命案,被杀的两名城管是涉嫌暴力执法的参与者,他们被枪杀,而这把枪械正是属于当年的刑警蒋不凡。庄树回到蒋不凡遇害的现场,发现一切都变了唯有一家孙氏中医诊所还在。但上门询问,对方却表示对当年的案件毫不知情。庄树离开后,诊所当家的孙天博进里屋对小斐说,最近先不要来这了。说罢便把门外的一盆非洲茉莉拉回屋里。远处的出租车司机看到了便驾车离去。出租车正遛达,前面有一衣着光鲜的醉汉招手,近看原来是庄德增,这是他三天两头的常态。庄德增上了车说要往红旗广场去,那正有人聚集抗议,要看看热闹,还要司机慢慢开着车绕那走,耽误时间就多给司机钱。司机朝后视镜看了看后座的庄德增,这司机就是李守廉,只是苍老了许多,也戴上了口罩。在口罩的遮挡下,他不屑地讥讽庄德增钱是他爹。庄德增听了甚是不解,嘟囔着这司机是不是认识他。

庄树从案宗记录中查到当年副驾驶上存在第三人的血迹,推测有第三人的存在。赵小东带庄树拜访了蒋不凡的母亲,从蒋不凡的遗物衣物中翻到一个平原牌香烟的烟头,可蒋不凡并不抽这个牌子的香烟,有趣的是,平原牌香烟正是庄德增过去经营的。

赵小东和庄树直觉那孙氏中医诊所不太对劲,且当年案件中卡车司机当时也神志不清,相当于没有了任何目击证人。于是他们唯有抓紧诊所这可能的唯一的线索,查清了孙氏一家的情况,找到了孙育新的前妻刘卓美,了解到当年孙育新的哥们李姓兄弟的作案动机,虽记不起那兄弟的名字,但记得那兄弟带着的女儿,叫小斐。

警方筛查社会记录,锁定了李斐和李守廉,但他们的记录都终止在了案发的那一年,此后下落不明。当然,这也只能判断李守廉存在嫌疑,并无实际证据。

庄树翻着幼时的旧物,在自己珍藏的一个旧铁盒中拿起那个印着红衣长笛女孩的平原烟盒。

李斐留意到一份报纸,上面有一则寻人启事:“寻找儿时的伙伴,失散多年的朋友、家人小斐。我一周后就要出国定居,请速与我联系。不可思议,我们已经长大了。”在联系电话的下面,附了一张画。上面一个小男孩站在两块石头中间,一个小女孩正抡起脚,把球踢过来。父女二人一番斟酌,用一张新的电话卡联系过寻人启事上庄树的电话后,毁了,按着约定的时间提前一个小时到公园湖中心等着。李守廉抱李斐上了船,便到一边埋伏着,带着那把枪。

庄树如约划着船来到湖中心,见到了李斐。庄树既然决定了私下约见,能做的只有坦诚,只有坦诚才有机会引导他们回正路,才能尽可能帮助他们争取更多的宽容。庄树告诉她过去这十二年他所经历的一切,告诉她傅东心一直想再见见她。一番铺垫下,才说到他自己现在的职业,以及警方对李守廉的怀疑。李斐心里清楚庄树的坦诚及谨慎,她问,真的能相信警察吗?如果错的是警察而不是她爸呢?庄树说,可以,他愿意听听李斐说说当年的真相。李斐说五个出租车司机不是他爸杀的,他们坐上那出租车到高粱地是因为她撒谎,为了赴约给庄树看高粱圣诞树,又问庄树那晚到底去高粱地了没有。庄树支支吾吾说没有,他把那事给忘了。李斐又说她质问过她爸,为什么要杀那两个城管,她爸对她说起过去他原本要捅捣了茶叶蛋摊的制服那事。庄树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上头不是不想整治,但确实也是缺乏经验,要一点点改进,你看这俩城管捣了那摊后,社会舆论也参与进来了,现在城管内部也在整治,所以促进国家进步当然是好事,但总要考虑方式不是?他们聊完这一切,李斐说起傅东心过去对她说的那句话:“只要你心里的念是诚的,高山大海都会给你让路。”她想知道这世界到底是不是这个理。庄树问:“李叔一会儿来接你吗?还是说他现在就在附近?”李斐不说话。庄树说:“我相信你,我也相信这世界是那个理。你等我下一次的寻人启事吧。替我跟李叔问声好。”说罢他脱下外套,举起双手站起来,滑稽地在小船上转了一圈,便划船走了。李守廉在远处看到了这一切,手按在抢上没有拔出来。

庄树回到局里,赵小东跟他说,五起出租车案的凶手找到了,认了。

关键词: 人物关系 故事大纲 中医诊所

«上一篇: »下一篇: